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6 10:16:55
说起中国的酒,那最引以为傲的当然是它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国酒和中国的诗词、小说、书画、民俗就密不可分。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其中与酒有关的就达50篇,如描绘宾宴的《小雅·宾之初筵》,写民俗的《国风·豳风·七月》,表现力极强的《大雅·既醉》。
而其中最令人说道的当然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在李白现存的1050首诗中,仅涉及酒的就达到170多首,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等。杜甫更是直接称赞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晚唐诗人皮日休则在《七爱诗·李翰林》中直言李白乃“酒星”下凡,“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既然如此那咱就要问了,为什么酒和文化会这么密不可分呢?到底是先喝酒再写出千古名句,还是因为写出了千古名句所以开心之余喝两口呢?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先秦时期的楚国作为中原华夏文明的核心,其饮酒之风盛行,使得楚辞中就有大量饮酒的描写,如屈原在《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其中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渔父》一词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以这个时候古代的文人就发现啊,有时候喝酒那也不仅仅是喝酒这么简单,还可以借酒抒发情感来的嘛。例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面上说是喝酒,但是背地里大家都知道这是求才。陶渊明喝了酒后也说:“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结果被萧统直截了当地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说人话就是,这家伙虽然都在喝酒,但是其实是为了装。
如果先唐时期文人饮酒只是寄酒为迹,那么从唐代开始,文人嗜酒如命,饮酒酩酊大醉就成为了常态,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李白以外,还有李贺、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甚至连女词人李清照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爱酒者。不过随着唐宋群星的陨落,明清文人对酒又有了变化,明代国子监博士袁宏道在《饮酒》一诗中说:“刘伶之酒味太浅,渊明之酒味太深。非深非浅谪仙家,未饮陶陶先醉心。”也就是说“似醉非醉”才是最高境界。当然了,随着清代大面积禁酒的开始,酒诗也逐渐少了。
除了酒诗、酒词以外,民间还发展出了“酒令”。汉代初年的《韩诗外传》就记载了齐恒公和管仲划酒令的故事。等到唐朝之后,饮酒盛行,更是发展出掷骰、射覆、酒筹、酒牌、小酒令、杂法等酒令,花样繁多,雅俗共赏。明清之后酒令更是进入巅峰状态,从市井小巷到庙堂之上,有酒无令不欢,它成为了我国酒文化中最别具一格的分支。
而且古人几乎就是干个啥事都爱喝酒,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一众小仙女们写诗要喝酒,节日要喝酒、祝寿要喝酒、贺喜要喝酒、接风践行要喝酒,连赏月、赏花、赏雪、赏灯、赏戏皆要喝酒。贾府之中更有数之不尽的酒器,缸、坛、海、爵、彝、樽、壶、斝、觚、盏、碗、杯,金的、银的、铜的、竹的、木的、兽角的、玻璃和珐琅,一应俱全,什么节日喝什么酒,什么场景用什么酒器皆有教条规定,不苟一丝。这不仅表达了贾府作为大户人家繁文缛节之多,更说明了我国古代酒礼之复杂,酒文化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