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2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教育强国建设为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方能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战略属性愈发凸显。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新型劳动者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力量。高等教育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为抓手,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输送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高等教育通过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引领新质生产力创新突破
高等教育的科技支撑力是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体现,这种支撑力不仅体现在高校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高校与其他方面科技力量的有效协作中。一方面,科技创新突破推动了相关产业从“旧”到“新”的升级,并为国家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高校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另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国家科研机构的有效协同,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通过共建国家实验室,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战略格局;通过联合攻关、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模式
高等教育应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与科研优势、独特的知识积累与育人优势,持续推动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契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研究优势,夯实战略科技根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策源地,为长期发展提供初始能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2.54%,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仅为6.32%。“十四五”规划已将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提升至8%。在加强基础研究总量投入的同时,高等教育还要建立适应基础研究特性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
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强化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质量教育、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大学作为提供研究生教育条件最完备的专门机构,做研究是做中学的有效方式。高等教育应建立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协同发展。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更新,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面向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其中,有组织科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有组织科研的推进,要求大学在坚持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现实需求和应用导向结合,通过政府协调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体系化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畅通一流创新资源的国际流动。我国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申报国际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和推广,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应制定并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来校工作和交流,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国际顶尖人才的稳定引进和持续发展。
(作者:李秀坤 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需求导向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DIA23042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