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6:15: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首次突破1200万。近期多地抢抓“金三银四”就业关键期举办春季招聘会,记者走访高校春招现场,捕捉诸多积极信号——在用人侧,受年初人形机器人、DeepSeek等新技术热潮推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兴产业岗位需求显著增加;在求职侧,积极应聘、务实择业在青年学生中成为主流,不少2026届毕业生也提前参加春招练手。受访人士建言,在稳住公共部门岗位供给的同时,需加力拓展市场化多元就业渠道,就业帮扶举措宜更细更准,注重实效。高校在动态调整招生专业的同时,可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企业实习,储备职业技能素养。
多地春招规模超过去年秋招
记者调研发现,往年被当作“捡漏”的春招,今年热度不降反增。清华大学近日举办2025届春招,全国30个省区市72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创下历年招聘会新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春招吸引520家单位参会,比去年秋招多135%。
新兴产业释放用人需求。“大模型研究员”“AI算法工程师”……在清华大学春招现场,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目不暇接,多名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初DeepSeek、人形机器人掀起的技术热潮,推动企业重视人工智能,不仅岗位数量增加,岗位职责划分也更细,收到不少学生的问询意向。
主营智能无人飞行器的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春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放近40个研发岗名额。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李艳梅说:“当前低空经济已步入战略机遇期,我们亟需加强储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飞行器创新研发及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
就业帮扶服务更细更准。在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等高校春招现场,记者注意到,招聘单位以地域、行业划分为若干片区,方便同学们像逛超市一样直奔自己感兴趣或对口的企业。各高校还普遍设置了求职面试指导、简历修改辅导窗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着力兜底帮扶,南开大学连续八年开展“求职励行金”专项计划,为家庭困难等条件特殊的重点学生群体实行“一人、一策、一档”重点帮扶。截至目前,该计划学生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
毕业生就业准备期提前,积极、务实成主流。“往年春招是求职的‘下半场’,今年春招则吸引来不少2026届毕业生,他们把春招作为提前练手的‘上半场’,向企业招聘人员请教如何修改简历或改进自己的面试表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杨杰认为,近几年,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成效初显,同学们更关注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以及未来发展空间,对薪资的预期趋于务实。
过度“求稳”心态与实际脱节
多所受访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群体求职心态加快分化。多数青年学子积极应聘,有的还提出“宁愿校招上岸也不愿流入社招”;但部分毕业生择业观不够理性、一味“求稳”,已近初夏,仍在报考公共部门岗位,易错失宝贵求职期。
天津师范大学的小贾说,班上不少同学求职时优先考虑“有编制”。兰州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曹婷表示,一些毕业生的择业追求与实际脱节,存在跟风追求大城市、国企的倾向,对中小城市、民企、基层岗位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我看来,‘放不下身段’和‘信息滞后’是阻碍身边同学顺利就业的两大因素。”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一名本科毕业生说,“有些同学并不了解企业对人才有哪些具体要求,只是通过道听途说、东拼西凑去‘想象’。”
北方一所重点高校的就业部门负责人坦言,部分毕业生对市场化就业的意愿不高,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初始去向集中在“体制内”单位,比例超过60%。由于一些“体制内”单位要求仅接收应届生,有的毕业生为保留应届身份,主动选择不就业,有的还申请延期毕业。
调研还发现,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扩大,该群体择业趋向值得关注。兰州大学化学专业一名博士生说,自己应聘的单位全部是高校,“因为高校稳定,不需要考虑薪资等变化因素。”北京交通大学一名应届博士毕业生说,已经春招了,班里有的博士同学还没落实适合的工作,感到焦虑。
南京大学教育经济和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刘霄表示,在传统观念里,博士生毕业后就应当进入高校院所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然而近年来,不少高校院所的招聘门槛提高、考核竞争压力增大,博士毕业生群体也出现多元就业的趋势,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博士生,掌握各自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完全可以在企业一线实现自身价值。
多措并举促市场化就业扩容提质
受访校企人士建议,引导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特别是市场化就业,需多方合力,尤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杨杰表示,密切校、地、企联动,高校可在地方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举办“地方组团进高校”专场招聘会,挖掘校友企业招聘需求,多渠道助力就业资源扩容提质。
“通过去年秋招和今年春招与毕业生的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毕业生对企业的认识和期待还不够清晰。”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冯灏、新疆石河子大学就业办副主任李世行建议,“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实施数年来,已在校企之间建立了常态化联系,宜进一步深化协作,开展在校生进企实习活动,鼓励他们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生活场景,培塑就业信心。
发力市场化就业,还需治理市场化求职过程中的痛点,让毕业生放心应聘。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聂炳荣、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樊志建议,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清理学历歧视、付费实习等就业市场的顽瘴痼疾,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与处理机制,防范化解“临近毕业被用人单位解约”等就业风险。
此外,应对人工智能给就业结构带来的挑战,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谢矜建议,高校应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工具,分析各行业就业形势,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提升大学生人工智能基础素养。(记者:陈席元、魏梦佳、高晗、栗雅婷、白丽萍、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