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山贵水领袖情】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春之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06:00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时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榕江县大利侗寨美景如画。通讯员 潘邵平 摄(贵州图片库 发)

贵州享有“文化千岛”“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美誉,以古村落、古屯堡为代表的民族建筑古朴厚重,以苗绣、蜡染、银饰为代表的民俗制品精美绝伦。

近年来,全省各地通过非遗传承、产业创新、文旅融合等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从传统变为时尚,从山里走到山外,从贵州走向世界。

古寨:大利流古韵

春日的大利侗寨,鼓楼矗立、木楼相连,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宁静而不失活力。

当清晨的阳光开始洒向古寨,勤劳的侗族同胞们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田野,或聚于花桥上聊天、歌唱,声音中透着愉悦和自信。

古寨悠悠,他们歌声里的自信,源于这个古老侗寨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

掩映在丛林中的大利侗寨。通讯员 李长华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据村里的老人说,大利侗寨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先祖们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辛勤劳作,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几百年的生生不息孕育了独特的大利侗寨文化,大利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康,就曾不止一次地将大利侗寨形容为“一座侗族民居的露天博物馆”。

大利侗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是典型的侗族古村落。传统吊脚木楼分布于溪流两岸,逐渐蔓延至东西两边山脚,层叠而上、鳞次栉比。

这里的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均为榫卯结合的精湛木构建筑,包括鼓楼、吊脚木楼、连廊木楼等,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大利侗寨独特的风景线,古韵十足。

留古韵就是守乡愁。2006年12月,大利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入选贵州省“魅力侗寨”;2012年6月,被评为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百村计划示范村寨”;2012年12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3年4月,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项项荣誉就是一场场行动,守护着侗族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守护着世代相传的美丽乡愁。

留古韵并非守旧步。借力榕江“村超”的东风,大利侗寨也组织了一支足球队,村民们自愿凑钱为队员买球衣、置器材,去现场当啦啦队、跳侗族舞,将侗寨推出去,把游客迎进来。通过“旅游+”整合文化、自然资源,如今,寨中时常游人如织,村里的餐馆、民宿等总是客满盈门,昔日的传统村落早已绽新颜、焕新生。

古韵与新生如何平衡?“目前,我们侗寨在传统建筑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杨秀康的答案是:立足大利特色,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将最纯粹的侗家生活延续下去。

古村:云山觅乡愁

春天的云山屯,一改石城的冰冷,春风柔,百花开。寨前的古树苍劲挺拔、高耸入云,目送着一拨拨游客三五成群地进屯观光、打卡、探秘……

云山屯是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下辖行政村,这里是石头的奇妙世界,石墙、石街、石巷,处处弥漫着古老的气息。

古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一条古街贯穿全村,两侧鳞次栉比的明清民居,既保留了江南的风韵,又融入了贵州的特色,屯堡600年的风云激荡与江南独有的水乡柔情在这里相互交织、完美融合。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内的古街道上游览。通讯员 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 发)

“漫步在这条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来自浙江的游客李先生说,“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觉惊奇又似曾相识,我打算在这里好好住上几天。”

近几年,像李先生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云山屯不仅迎来了数据“流量”,还赢得了游客“留量”。

云山屯的人气何以越来越高?云山屯村党支部书记杨军脱口而出,“靠的就是人文底蕴与创新发展。”

云山屯村建于明朝,是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600多年前,明朝大军在此屯兵戍边,用石头垒出一座座攻防一体的军事堡垒。如今硝烟散尽,但石墙、石瓦、石巷依然倔强地立在山腰。

走在古朴的石头城里,仿佛能听见明朝马帮的回响,让屯堡的乡愁更加浓郁,让游客的体验更加悠长。

2001年,云山屯古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云山屯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2012年,云山屯村又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留得住乡愁,才能留得下游客。”贵州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云峰屯堡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赵凯认为,推动文旅融合的前提,是保护好古民居、古街巷等人文景观。据他介绍,针对部分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景区正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以保留屯堡文化的原汁原味。

乡愁是有时代烙印的,在保护中发展必不可少。赵凯介绍,结合云山屯村商贸驿道的历史文化属性,这里将打造好吃、好住、好看、好潮、好玩的沉浸式屯堡文化体验街区,逐步丰富景区旅游业态,让广大游客在寻找乡愁的旅途中收获更舒心、更惬意的旅游体验。

古堡:雄踞龙岩山

春日暖阳,繁花绽放,海龙屯古老的城墙在万紫千红的映衬下,更多了几分生机与柔和。

春日也并非都是柔和的,公元1600年春,也是在这龙岩山巅,就上演了史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最终导致土司制度在播州土崩瓦解。

这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记载于诸多史书中,但作为“平播之役”主战场的海龙屯之后沦为废墟,直至40多年前才进入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末,海龙屯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海龙屯首次进行考古试掘;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海龙屯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龙屯飞凤关。

如今为世界所知的海龙屯遗址,傲然雄踞龙岩山。整个遗址以石头为主要材料,依山而建、险峻异常,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约400米,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登山道可供进出。

在这条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山道上,依次设有6道关卡,分别是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而后山也设有3道关卡,即安关、二道关、头道关。沿着山路步步前行,仿佛穿越时空,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遗址,海龙屯至今依然面临着诸多保护和开发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其原貌和历史价值的同时,使其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遗产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严格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加强对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保存和保护。随着《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和《海龙屯保护管理规划(2013-2030)》的编制,海龙屯的保护正在逐步实现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

保护为先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开发同样迫在眉睫。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海龙屯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并成为经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批准的遵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景区内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农家乐、研学场所应运而生,龙岩山上下一片生机勃勃。

古技:苗绣放异彩

碧波荡漾、峡谷壮美,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同心广场的舞台上,苗族姑娘载歌载舞,她们身上的苗绣服饰随着歌舞旋律轻盈飞扬,栩栩如生的苗绣图案在春日暖阳下愈显精美。

舞台下,72岁的苗族阿妈杨梅也身穿传统服装,“现在化屋村旅游这么火,游客越来越多,我出门就要换上漂亮衣服,向游客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嘛。”

随着年纪的增长,苗族阿妈杨梅的记忆力大不如前,但她始终牢记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2021年2月3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牢记殷切嘱托,全省各地致力于推进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推动苗绣朝着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目标迈进,形成一幅文化兴、产业旺的美好画卷。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绣生产车间内,苗族妇女在刺绣。通讯员 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 发)

“家人们,这是我们新推出的刺绣手提包,喜欢的赶紧下单哦……”在化屋村,95后绣娘杨文丽大胆采用现代的色彩搭配和简约的造型风格,创新推出100多种文创产品,并通过线上直播等销售渠道,让小山村绣出非遗大产业。

“我一直在努力做两件事,一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二是让苗乡群众富起来。”在松桃白果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带领村里的绣娘们探索“苗绣+”发展模式,让苗绣惠及更多群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贵州,上分!”这个春天,短视频《大山少年惊艳国际T台!45个贵州孩子用“非遗基因”征服中国国际时装周!》火爆网络,千年苗绣再一次惊艳世界。

流量时代,“村T”破圈固然不排除偶然因素,可是,千年苗绣、侗布、银饰等民族服饰中流淌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看到了古老非遗技艺征服观众的必然。

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与生命力的焕发。这场“老绣新生”的服饰创新,不仅开辟了一条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而且让苗绣等古老技艺时刻处于真实的、流动的代际传承之中。

推荐阅读:

【黔山贵水领袖情】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春之情

【黔山贵水领袖情】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春之景

【黔山贵水领袖情】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春之声

策划 付松 黄峰 胡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丽媛

编辑 王杏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