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7:00:00
2025年3月26日,江苏省光伏协会主办的“2025年光伏数智大会”在南京召开。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多家光伏公司,以及多家地方银行参加了这场会议。
会议的呼吁十分直白:“盈利比亏损重要,生存比份额重要”“限产自律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2023年至今的这轮光伏寒冬,是行业第一次面临全产业链亏损。随着年报季的到来,多家公司披露了业绩预告,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14家光伏企业合计预亏损最高估算额接近380亿元。
其中,“光伏一哥”隆基绿能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82亿-88亿元,这是该公司十年来首次年度亏损,并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幅度。
吕锦标参加了这场会议,他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从业经历超过20年。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大家都亏不起了。”
2025年3月26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下溪村,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视觉中国 图
从20年前诞生起,中国光伏业就历经数次大起大落。但最后都神奇地起死回生。
2004年,因德国政府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开始鼓励私人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度电可获补贴5-6元人民币,欧洲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光伏市场,中国企业打入德国及欧洲,光伏产业就此从欧洲传入中国。
此前,从澳大利亚归国的太阳能博士施正荣就已经在江苏无锡创办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6年,施正荣成了中国首富。
隆基绿能则更早创立于2000年,早期以硅材料起家,2005年以单晶硅为切入点,正式进军光伏产业,最终在2022年位列全球光伏100强榜首位置。
其间,光伏业曾遭遇多次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欧美“双反”调查、2018年“5·31新政”(《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每次危机,都有一大批企业倒下。其中,无锡尚德就于2013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最新这一轮光伏寒冬从2023年就已经开始。根据隆基绿能提供的数据,2023年全产业链价格开始持续性暴跌,硅料、硅片、组件价格分别下跌70%、60%、50%。
隆基绿能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4年底,公司已多次表示,主产业链已持续亏损超过半年,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承压,甚至部分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在吕锦标的感受中,价格战打到2024年下半年,已经“明显觉得刹不住车了”。最早在2023年四季度,组件价格就从年初的1.8元/瓦,一条直线横跌至1元/瓦。
“价格线是非常陡地掉下来,一元钱,基本是当时组件一体化企业的成本线。”很快,在一个招标报价中,价格跌破至0.98元/瓦。
庄英宏于2009年加入光伏行业,曾担任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现就职于博达新能。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2024年组件招投标价格最低达到0.63元/瓦。这个价格在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的招投标项目中得到了印证。
“这意味着组件价格远比成本价格低,但依然一堆人去抢标。”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庄英宏的印象中,过去无论是因“双反”政策,还是其他外部原因带来的周期性调整,上下游产业链中,组件如果赔钱,那电池可能会略赚,或者电池与组件都赔钱,但硅片和硅料不受影响。
“只有这一次,从最上游到最下游,包含辅材,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卖一瓦,就赔一瓦的钱。”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拼死打价格战,为何成为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庄英宏认为,这个市场里的老板们,都有一些“王不见王”的个性。大家都做同样的竞品,都知道产能过剩,也知道这样下去会有严重的伤害,但“还是宁可自伤八百,损敌一千,希望对方先放弃市场份额”。
“一些龙头企业往往是一边呼吁自律,一边卷得更厉害。”吕锦标说。
以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举例,2023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3.1%,达到209.9万吨,但需求端多晶硅行业的总体需求量仅为105万吨。行业严重过剩,多晶硅价格自然出现大跌。
“2024年以来,由于产能远大于需求,光伏行业制造端价格连续下降,到年底突破成本线,制造端陷入全面亏损状态。”弘扬太阳能创始人刘继茂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光伏业拼死打价格战,本质上在于过去几年的产能激增,太多跨界企业涌入光伏业。
随着2021年“双碳”目标落地的实施,光伏成为资本市场最赚钱的领域。2022年,借助政策东风,隆基绿能股价突破百元,冲上5500亿元市值巅峰。另有多家光伏企业市值突破千亿元。
热钱汹涌下,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到2023年年初,有近70家公司跨界到光伏行业,包括乳业、珠宝、养殖业、防水、玩具、特种玻璃、纺织业等。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曾表示,过去两年多时间内形成的产能规模,达到了之前二十多年总和的两三倍。
他说,“大干快上”是造成2024年局面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支持,另外光伏本身作为朝阳行业,各地政府也积极支持。多种因素推动了光伏产业产能的急剧扩张。
庄英宏同样认为,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快速扩张。“十年前,会有各种免税政策,地方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建厂建房,帮忙招工”。甚至到了行情探底的2024年下半年,依然有地方招商局前来邀约。
参与者太多了,上市公司达到上百家,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程峰从事证券与期货投资顾问等工作超过三十年。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光伏本来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但是,资本蜂拥而入,产能扩张太快,把十年的饭在两三年就吃完了。
“二级市场的疯狂炒作,引发了一级市场的资金持续流入,然后又反过来推动二级市场的炒作,造成一二级相互推动的结果。”程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与养猪行业类似,也是资本的过度涌入,最后造成产能过剩。从2020年开始,产能出清过程都还没有完全结束。
很多公司跨界做光伏,也反映出行业门槛之低。
吕锦标认为,过去的周期里,产能过剩的解决办法就是打价格战,但这一轮很难用价格战去解决问题,因为每一个环节扩出来的产能、规模、技术各方面都很强。 “整个体现的是优质的产能过剩”。这背后是产品的同质化,以及龙头企业间并未形成真正的差距。
庄英宏认为,光伏门槛没那么高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的设备大厂,如电池片上游的设备厂商捷佳伟创、迈为股份等公司,他们成功将光伏设备制造的专利和门槛降低了很多。
“现在国内的光伏企业,如果要购入一整条产线的设备,成本是七八年前的五分之一不到。”庄英宏举例,比如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的设备产线,在2021年的价格是2亿元报价,2022年下半年报价直接腰斩。
设备价格大幅降低,推动跨界资本蜂拥而上。“门槛低体现在投资低,几千万元就可以进,在产品成熟的背景下,蓝海由此变红海。”另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吕锦标认为,中国的光伏产品依旧是全球领先的产品,但彼此之间拉不开差距。这个行业不像动力电池,拥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市占率加起来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龙头企业。
“光伏排名前五的企业,从转换效率、成本、品牌各方面基本都是旗鼓相当的状态,第二梯队也是如此。在大家都差不多的背景下,打价格战、拼现金流,自然谁出得多,谁亏得多。”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5年,光伏行业竞争已从‘价格厮杀’转向‘专利围剿’,其本质还是新旧技术迭代期的焦虑。部分中国光伏企业以要来、买来的海外僵尸专利起诉国内企业,通过提升内耗,打击友商,干扰了正常商业竞争。”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5年2月下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7家企业就曾参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的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围绕着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实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就已经开始协调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反内卷的自我约束。
“每个月,光伏协会都会组织龙头企业开会,会明确提及各环节企业的开工率以及库存状态。”一位曾多次参会的光伏从业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吕锦标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自律协议下,光伏产业目前的开工率全部在50%以下。从库存情况来看,以多晶硅为例,上下游公司在流通中,建议全部加起来不要超过一个月的消费量,控制在20万吨以内;此外,硅片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采取“以销定产”,组件、电池都要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在2024年四季度,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后发文:光伏组件成本,在不计折旧,硅料、硅片、电池片在不含税的情况下,最终组件含税生产成本(不含运杂费)为0.68元/瓦。上述从业者认为,这个价格是指成本线,在限产限量外,请从业者们以不低于这个价格去投标。
吕锦标表示:“这个价格是综合计算后的行业底牌,不能再跌了,再跌谁都受不了了。”据他介绍,这个价格是行业协会进行拆解后,从硅料开始,每个环节都只算现金成本,不算折旧计算而来。
整治“内卷式”竞争、自律协议,都是过去多轮周期中不曾有过的干预手段。“行政不想干预,但企业希望有行政性的干预,通过政策进行去产能,大家都亏不起了。”吕锦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曾经组织了20家多晶硅企业自律,希望从2024年6月开始产能减少一半。”吕锦标印象很深刻,这次号召后,一些龙头公司并没有停下。进入2024年三季度,个别企业库存上涨超过30万吨。
2025年2月,针对光伏行业的重磅文件陆续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修订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市场又将要迎来新的格局。
3月以来,光伏组件价格有所上涨,3月主流分布式组件现货价格从0.6元/瓦涨至0.8元/瓦,涨幅超33%。
对此,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觉得并不乐观,近期产业链价格回升,是在供需失衡、失血状态下的简单修复。叠加政策变化,未来两三个月可能有抢装的影响。但抢装实际上对产业的影响十分有限。
李振国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行业中短期的这次整合,可能要等到比较靠前的企业无法经营、退出后,才有可能结束。”而这也是多位受访者的共识。
“龙头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或许会有一两家龙头企业倒下,50%左右的二、三线企业将会出局。”刘继茂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们也提醒投资者,可关注即将到来的年报季中,光伏企业预计的全年产量,这将直接展示“自律”下的变化。此外,还需关注板块公司的现金流状态。
在3月26日的“2025年光伏数智大会”上,与会者还透露,快速扩产增加的长期资本开支叠加持续亏损造成主要企业负债上升,负债率将达到60%-80%的高位。银行对主要企业高度关注,虽然没有压贷,但目前不新增授信,要求提交减亏计划。
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
责编 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