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05:00
青岛新闻网4月3日讯(记者 江伟)吃、穿、住、行,和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样都影响着大家的幸福感。相比吃、穿、行,住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毕竟,每天在外奔波忙碌后,能有个舒适的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慰藉。
今年,“好房子”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报告提出要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3月31日,住建部出台《住宅项目规范》,对新建住宅的层高、墙体、户门等细节给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方,也锚定“好房子”鼓励第四代住宅建设。
看到这些,大家心里都在琢磨:“好房子”能不能成为让咱们住得舒坦的“妙策良方”,能不能成为让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症好方”,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一
根据“七普”数据,在2020年,全国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总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这说明,老百姓对住房的要求,早就从“有没有房住”,转变成“住得好不好”了。
老百姓还想住得更好。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自然都想住得更舒坦。早些年,很多家庭都住在老旧的平房里,虽说房子破旧,可承载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现在,到处都是崭新、高大的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眼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住房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着换更宽敞、更舒适的房子,“首改”“多改”的人群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要求房子空间大、布局合理,对小区的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甚至是科技含量都有了更高的标准。
地产库存“触底”进行时。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后,不少房企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些库存大多源自市场高峰期,像沉重的包袱,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市场走向正轨。与此同时,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去库存”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克而瑞数据,截至今年1月末,重点50城新建商品住宅狭义库存为31093万平方米,和上个月相比,下降了1%,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11%。
虽说“去库存”成效显著,但在北京、广州、南京、武汉等多个重点一、二线城市,新房销售依旧任重道远,去化周期仍超过20个月。不过,相比之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去库存”或已触底,未来市场很有希望迎来新的转机。
二
“好房子”的推出,给老百姓住房标准划定了更高的底线。与此同时,也为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房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方向。
政策给楼市撑腰。今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稳住楼市股市”,这表明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更加重视稳定市场,重塑大家对楼市和股市的信心。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这为后续住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打开了空间。
这些政策的出台,就像给房地产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能看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的实际情况,既着眼未来,又灵活多变。多项政策相互配合,不仅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市场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助这些政策,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稳定的发展,大家在买房这件事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房企“减负”又升级。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在供给侧的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之前,大量库存积压,让房企压力很大,现在库存少了,资金回笼变快了,企业运营压力也小了不少。
即使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很多有远见的房企也没有干等着,而是积极想办法提升自身产品实力。就拿一些新楼盘来说,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选用新型环保材料,不仅能让房子保温、隔音效果更好,还能节省能源。同时,还引入了智慧安防系统,业主出入小区,有智能门禁识别,住得特别安心。在土地市场,一些房企早已开始“排兵布阵”,投入大量资金拿地。中指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1至3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2895.8亿元,同比增长30.6%,增幅较上月扩大3.9个百分点。
正是这些行动,让用心做产品的房企竞争力越来越强,为房地产行业复苏打下了基础。
房子需求逐渐“解冻”。从市场数据来看,大家的购房需求正在复苏。根据中指监测的重点城市网签数据,今年1至2月,新房市场中,100个重点城市里,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面积跟去年相比,增长了13%。二线城市虽然涨幅不明显,但也和去年基本持平。二手房市场同样热闹,1至2月,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跟去年相比大幅增长约25%,而且不管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其他城市,成交量都在上涨。
这说明,百姓对房子的需求一直都在,并非刻意远离。只不过,经历了市场的起伏后,大家买房变得更加理性,会优先考虑自身和家人的实际需求,关注居住体验和价格是否匹配。
三
“好房子”能不能建成,这可不是小事,它既关系到房企的兴衰、房地产行业能否健康发展,更和千家万户的幸福紧密相连。所以,房企、监管部门等各方要齐心协力,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
企业家精神打造“好房子”。房企打造“好房子”,要有企业家精神。市场就如同海浪,有起有伏,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周期,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在市场低谷期,房企更需保持定力、积极作为。
现在,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大变革,大家对“好房子”的要求越来越清楚。在行业慢慢从谷底回升的重要时期,房企要扛起责任,拿出企业家该有的担当。
项目开发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住宅品质提升。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挑选建筑材料,再到后期配套设施建设和物业服务,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把“好房子”的理念落实到位,只有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才是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房企这么做,不仅能让自己发展得更稳,还能带动整个行业向高品质方向迈进。
“好房子”不能成为贵房子。虽说要打造“好房子”,但也不能让它价格高得离谱。“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勾勒出了清晰的“好房子”标准,一旦这些高标准的房子建成,极有可能激发新一轮改善型购房需求。
在这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房企在提升房子品质的同时,要把握好成本与定价之间的平衡,让“好房子”既能满足大家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又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好房子”建设不能走偏。为了确保“好房子”建设不走偏,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常言道,“三分部署,七分落实”,落实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好房子”能不能建成。监管部门要转变思路,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搭建智能化监管系统。同时,要时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施工建设,再到最后交付,监管部门都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实时地监控。多收集老百姓的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好房子”建设不偏离服务民生的方向,让老百姓住得放心、舒心。
“好房子”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就意味着,它会成为解决房地产发展难题的“好方子”。想要真正释放“好房子”的潜力,职能部门、房企、购房者等多方,必须拧成一股绳。职能部门要持续优化政策,强化监管;房企要积极响应,打造更多高性价比的好房子;消费者也要理性参与市场。多方携手,不仅能提升大家的居住品质,也能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前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