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宁乡首例!宁乡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靠这招为重症患者再造生命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9:24:00    

80多岁高龄的张大爷是位患有脊柱转移瘤、多器官功能损害、脑出血+脑梗死后遗症、重症肺炎,同时还有胸腔积液、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偏瘫卧床多年。因多次住院治疗,张大爷血管条件极差,且因病情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普通留置针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此外,反复发热导致多汗、潮湿,易造成意外脱管,感染风险大,对于后续的治疗十分不利。

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吗?鉴于患者特殊的生理条件,宁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兼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副组长陈智杰采用“二针式隧道PICC置管技术”,用穿刺针在皮下建立了5cm的隧道,穿刺术一次性成功。借助腔内心电定位系统实时观察,使导管尖端精确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最佳治疗位点。

整个置管过程顺利,无出血或血管损伤并发症。穿刺处无渗血,恢复良好,且导管保持了良好的通畅性,满足了长期治疗的需求。

据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即通过心电导联线将中心静脉导管或导丝与心电监护仪连接,根据置管过程中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改变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该方法提高了各种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了体外测量方法的误差。

隧道式PICC技术:隧道针或套管针用于皮下隧道的创建,穿刺点和皮下出口之间形成皮下隧道,分为顺行隧道和逆行隧道 2 种。本次采用的是二针式逆行隧道的方法,导管首先通过导管鞘进入静脉并到达预定位置,然后自穿刺点至出口位置逆行创建隧道,导管自穿刺点经皮下隧道逆行至出口位置。二针式隧道的特点是穿刺成功率高,隧道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调节。

一根导管的革新,承载的是对患者安全的守护。腔内心电定位+隧道式PICC技术的开展,为其他临床血管条件差的病患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静脉通路选择,标志着该院静脉治疗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通讯员黄莉 罗晓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