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淬炼特钢打破国外垄断 研发水泥坚硬堪比钢铁 黄石三年建成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7:49:00    

黄石未来科技城。(湖北日报通讯员周巍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通讯员丁元拾陈怡

3月26日,黄石市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晒出三年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绩单:自2022年1月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黄石建成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总数跃升至全省第2位。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设立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旨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它不仅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使命,更是孵化产业集群、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近年来,各地政府争相谋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升级为区域创新力的“卡位战”。

黄石是如何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找准创新突破口

大冶特钢淬炼“超级钢”

黄石西塞山,十里钢城。大冶特钢是西塞山区特钢产业的龙头企业,迄今已走过110年的历史。

特殊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中轴承钢是制造轴承的“关节”,又被誉为“钢中之王”。作为生产难度最大、产品质量要求最严、检验项目最多的特种钢之一,轴承钢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

近年来,围绕特钢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冶特钢联合钢铁研究总院、上海大学共同申请先进特殊钢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开展特殊钢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特殊钢冶金理论与前沿技术创新。

主轴承作为盾构机的“心脏”部件,需要直面盾构机超重载、大偏载、频变载等极端恶劣工况考验,其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材料、设计、制造和试验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更是随尺寸增加而倍增。此前,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被列入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在研制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材料过程中,为确保轴承钢在大尺寸、高吨位、大断面下满足极其严苛、超高性能要求,大冶特钢技术人员多次采用软件模拟技术,设计产品图纸,制作出68吨钢锭模,并研究最优浇铸工艺参数和退火工艺,精心组织试制、生产,首次成功开发单重65吨模铸钢锭,同时研发、提供配套的大尺寸140毫米滚动体用电渣球化退火材料。

2023年,用大冶特钢研发的特殊钢材料制造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百年前,这座位于黄石的钢厂为中国铁路制造钢轨。如今,凭借科技创新,大冶特钢已覆盖盾构机、风电、高铁、航空等高端装备领域,助力大国重器崛起。

大冶特钢总经理刘文学说,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过程中,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多维发力,不仅解决中国特钢产业“卡脖子”问题,也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以大冶特钢为龙头,黄石市西塞山工业园集聚特钢生产和加工企业100多家,规上特钢企业46家。投资15亿元建设的黄石智能制造(模具)项目,正在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精密模具生产基地;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冶特钢延伸加工核心配套企业,是全国风电新能源行业地锚螺栓用钢的主要供应商,月处理钢材量可达6000吨。去年,西塞山区特钢产业总产值达346亿元。

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

华新造水泥硬如钢铁

大冶特钢生产现场。(湖北日报通讯员周巍摄)

国产混凝土能有多硬?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水泥”)给出答案:堪比钢铁。

去年,通过国检集团的严格检测后,华新水泥宣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抗压强度超600MPa(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产品,且具备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华新水泥是一家百年企业。上世纪60年代初,华新水泥生产的优质水泥曾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华新水泥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从一家单纯的水泥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跨国建材集团转型。

硅酸盐水泥是一种在建筑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水泥材料。我国在硅酸盐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水泥、玻璃年产量占全球总产能50%以上。在全球硅酸盐建材产业面临“低碳革命”与“性能跃迁”双重变局下,国内产业存在高碳排放、性能不足的短板,60%的高端建材仍依赖进口。

为此,华新水泥与武汉理工大学、海螺集团联合组建硅酸盐科学与先进建材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硅酸盐科学基础、低环境负荷制造、先进建材制备与应用三大战略核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2021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为该工程的低热硅酸盐水泥主供商,华新水泥为其供应低热水泥180万吨,占该工程建设低热水泥总使用量的60%以上。这种水泥具有良好的高后期强度、高耐久性、高耐侵蚀性,对增强大坝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技术需要变为好产品,好产品也需匹配大市场。

华新水泥副总裁王加军说,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过程中,企业采用“理论基础—制备技术—工程应用”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效转化创新成果为应用产品。

在华新水泥总部的智能数字化监控室,巨型屏幕上数据变幻,实时显示全国14个省市和海外280多家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

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市场,作为中国建材行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华新水泥先后在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及非洲区域国家新建及收购20余家水泥工厂及相关产业项目,形成水泥、骨料、混凝土和环保处置等多元化业务矩阵。

黄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市锚定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全面主动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推进基础研发、成果转化、科创主体、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六个协同”,推动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落地成效。

(来源:湖北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