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00:00
行长一职空悬大半年之后,终于有人补位。4月3日,在浙商银行的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陈海强以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的身份面对媒体聚光灯。前一天,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决定,陈海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同时提名为浙商银行行长。
“海强同志曾经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担任过我们行的两家重要的分行的行长,还担任过总行的首席风险官,分管过多条业务线,是我们行里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具有丰富的银行经验。”说明会上,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如是表态。
陈海强此番到任后,意味着“双强”组合正式登场。
“双强”组合的背后是一份成绩单。3月28日,浙商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该行营业收入达到676.50亿元,同比增长6.19%。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资产总额3.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8%;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达到1.38%。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浙商银行利息净收入为451.6亿元,同比下降5.0%;但非利息净收入为224.9亿元,同比上升近4成,成为这份报表的一抹亮色。在当前银行业整体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浙商银行也不例外,其净息差为1.71%,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2024年,该行吸收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微增2.87%达到1.9万亿元,付息率降至2.10%。
这份数字成绩单,在股份行或浙江本土上市银行阵营里,整体上算是波澜不惊。此时,作为浙系金融“一哥”,浙商银行有三张面孔更值得关注。
陆建强:
“善本金融”如何赶考
陆建强掌舵这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满三年。2022年1月11日,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在距离退休年龄仅一年的情况下突然卸任董事长等职。在这个多事之秋,陆建强“空降”浙商银行,有些临危受命之意。
陆建强(图片来自网络)
梳理他过去三个完整年度的关键指标看,2022年到2024年,浙商银行营收分别约为610亿、637亿、676亿;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136亿、150亿、151亿;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7%、1.44%、1.38%,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整体上看,陆建强稳住了这艘地方金融旗舰。
按照某券商机构的最新评价,“浙商银行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
不过,过去数年来,“金融向善”或才是陆建强公开场合的高频词。据记者观察,在执掌浙商银行之后,他向全行和业界带来“善本金融”的理念。
金融要如何回归初心?金融之本在哪里?陆建强与浙商银行给出的答案,不是“利”,而是“善”。在他看来,金融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方式、文化建设等,逐步打造金融机构与社会各相关方在内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02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善本金融》,该书作者正是陆建强。书中提出“善本金融”理念,以及探索解决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如何向善的问题。
今年初,陆建强在《中国金融家杂志》发表新春畅想时再次阐述认为,要将善本金融作为“金字招牌”,坚持功能第一性,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探索中国特色金融新范式,形成“六大支柱”。
何谓“六大支柱”?这其中包括了金融顾问、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善本信用、善本信托、员工向善和问责向善这六个体系。
“金融是一个放大器,如果服务不良主体,就放大了社会危害。这些年,金融机构在自身的路上犯了错误或者出现了偏差。很多资本无需扩张,而金融在这个过程中助纣为虐。” 去年4月17日,浙商银行在深圳举办2023年度境内业绩说明会,陆建强谈及为何倡导“善本金融”时有一番理论:如果仅凭资本本身能力,可能危害不会这么大。金融机构看到短期利益,帮助资本无序扩张,导致了社会危害的放大。
而在今年4月3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陆建强再次指出,“我有个观点,银行为什么叫机构,不叫公司、不叫企业,因为金融服务有一定公共品的属性,是有较大的外部性的,不能就金融论金融,而是要从全局看金融、从社会看金融。”他称,目前该行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开展善本金融实践。
那么,善本金融究竟有何实践与成效?“近年来,浙商银行努力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善本金融’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陆建强曾公开表示。以普惠金融为例,通过发挥金融顾问制度及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的综合效应,普惠金融贷款增速11%,占各项贷款比重超20%,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性银行首位。
1965年4月出生的陆建强在金融体系的从业时间不长。按照官方履历,陆建强曾任浙江省企业档案管理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工商局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工商局工商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浙江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浙江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组成员,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财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
当下,站稳“三万亿资产”门槛,浙商银行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2016年3月30日港股上市,2019年11月26日成功登陆A股,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浙商银行的股东结构多元化,其中持股较多的包括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浙江省金融控股和横店集团等。
今年刚满60岁的陆建强刚刚连任董事长,但“退休”红线也可能成为绕不开的坎。
陈海强:
招行老将的新突围
“双强”组合光环下,与陆建强“搭班子”的陈海强作为准行长,明确抛出了一些智慧经营的理念和方向,不时还有金句闪烁。
陈海强(图片来自网络)
“浙商银行再也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再也不走‘垒大户’的老路,再也不关注‘挣快钱’,这些都是浙商银行追求长期价值的选择和方向。”该行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陈海强日前在说明会上如是阐述经营理念。
“随着经营压力的变大,同业竞争的加剧,一家银行想‘杀出重围’,一定要靠竞争力‘吃饭’,背后需要强大的投研能力支撑。”他表示,近年来,浙商银行以数字化投研为抓手,成立了内部研究机构,强化对全行经营管理的赋能和支撑,全面启动“中收扩大”工程,增强营收的可持续性。
陈海强不是浙商银行内部成长型干部。他1974年10月出生,比陆建强小9岁,曾任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副主任科员,招商银行宁波北仑支行行长、宁波分行副行长等职。
2015年3月,他才加入浙商银行。曾担任宁波分行行长,总行行长助理兼杭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首席风险官等职。2020年7月,他出任浙商银行副行长。今年4月,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
担任浙商银行副行长期间,他主要分管零售、大财富管理条线。知情人士透露,陈海强比较重视小微金融业务和风险管理。早在2018年担任杭州分行行长时,他针对“杭州分行小微贷款为何能实现10年的持续增长”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互为佐证的是,该行截至该期末已服务科创企业超1.5万户,融资余额2575亿元,较年初增长4.93%,累计服务60余万户小微企业。
记者梳理年报看到,在过去的2024年,浙商银行“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需要注意的是,陈海强的“前东家”正是“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记者留意到,他在招商银行工作超过12年。目前,招行早已布局发力大财富管理、AI银行等赛道。
“未来的银行只有智能银行和非智能银行。”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不久前也表态称,人工智能加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处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快速迭代的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成本及门槛不断降低,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要将加快从“线上招行”迈向“数智招行“。
如何借鉴过往经验,从智慧经营方位突围,或是陈海强新官上任的关键之考。
张荣森:
“非常规辞职”背后的干部生态
此时,需要被注视的不只是“二强”,还有突然辞职的前行长。
张荣森(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8月9日,浙商银行召开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公告陆建强当选公司董事长,张荣森顺利当选第七届董事会并担任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景峰、骆峰、林静然担任副行长。
一周半后,8月1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本公司执行董事、行长职务。这种“非常规辞职”也引来猜测。
张荣森出生于1968年10月,曾“转战”过多家银行。他曾任广发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行长,广发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江苏银行北京分行筹建负责人、行长,江苏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等职。
2017年10月,张荣森入职浙商银行,担任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2021年7月,浙商银行举行第六届董事会换届,张荣森被提拔为执行董事、行长,直到去年8月辞职。
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该行薪酬最高的便是行长张荣森,超过226万元,但比2022年减少282万元,可谓腰斩。
去年4月, 浙商银行在深圳召开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谈及引进中国太平,时任行长张荣森主动回应媒体并坦言,浙商银行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央企关注,成功引进央企股东是发展腾飞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金融央企,中管央企。央企对投资标的非常严苛, 说明看好该行未来。他还认为,“中国太平需要一个全国性银行”。
实际上,高管变动一直是商业银行的常态,记者注意到,浙商银行副行长张长弓、吴建伟等此前也先后辞职。但是作为战略推动者的行长突然辞任,对于公司治理、干部生态会带来深远影响。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4月2日晚,杭州银行突然公告,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当天,市场传言“杭州银行行长虞利明疑似失联,本人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尽管“靴子”落地,也引来资本市场与内部治理的担忧。
高层“地震”同样困扰浙商银行。比如,2022年1月,浙商银行曾公告原董事长沈仁康因工作安排需要辞去执行董事、董事长等职务,由陆建强接棒。一年后,沈仁康被浙江方面通报“落马”。记者注意到,他从地级市市长身份调任执掌浙商银行超过7年之久。
2020年10月,浙商银行资本市场部原副总经理邹建旭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2020年10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顾清良因犯受贿罪被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注: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浙商银行处于全国性股份行阵营,但是放眼浙江省内观照对比,目前浙系上市银行有3家,另外两家是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
从多个关键指标看,浙系“一哥”江湖地位不稳。2024年,浙商银行总资产在三家银行中依然是老大哥,营收在三家之中也排名第一,但相比宁波银行(666.32亿元)距离已微乎其微,归母净利润则在三家银行中垫底。其中,杭州银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8%,增长后劲较强。
资产质量方面,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0.76%)和拨备覆盖率(389.25%)也明显优于前者。市值方面,截至4月8日A股收盘,浙商银行(791亿)总市值低于杭州银行(903亿)和宁波银行(1556亿)。
面对这种压力测试,该行高管也有思考。时间回到半年多前。2024年8月,在浙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暨践行五篇大文章主题座谈会”,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有一番理论阐释:金融业要实现四大转变:服务对象从企业融资向产业生态转变,服务能力从依靠抵押担保的传统金融向依靠数据算法的场景金融转变、服务方式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服务内涵从“打猎式经营”向“种田式陪伴”转变。
拨开业绩的外衣,从变到不变,从“善本治理”到“智慧突围”,还有待更长时间检验。而对于60岁的“掌门人”陆建强而言,“善本金融”如何持续探索和落地实践,或也存在“变数”。
眼下,“双强”组合如何将引领三万亿级浙商银行实现创造革新、行稳致远,依然值得外界注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