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19:00
来源:【湖南日报】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阳丹丹 秦璐
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4月10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振介绍,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主要影响中老年人,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左手颤抖“搓药丸” 长沙55岁女士确诊帕金森病
“现在打麻将反应慢半拍,炒菜都尝不出咸淡味。”王女士近期左手总是不受控制地发抖且浑身没力气,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主治医师李芳毅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她左手在放松时会莫名颤抖,而紧张时会抖得更厉害,甚至出现“搓药丸”式的手部动作。更关键的是——脑部超声检查显示她大脑中控制运动的“黑质区”出现异常斑点,医学称“黑质回声增强”,最终确诊为帕金森病。
李芳毅介绍,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是脑内黑质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导致大脑“指挥系统”失灵,引发运动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我们大脑中有专门负责协调身体活动的“信使细胞”,如果患上帕金森病,那么这些细胞会随着病情逐渐减少,导致手脚不听使唤。患者通常会出现手抖、身体僵硬、动作变慢等症状,但这些早期信号常被误认为是“衰老或疲劳”。
帕金森病早期识别,请警惕这些“隐匿信号”
“根据该患者王女士对病情的描述,她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嗅觉减退、动作迟缓等非运动症状,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李芳毅指出,很多患者发现手抖才来就医,其实像嗅觉减退、写字变小、表情变少这些“不起眼”的变化,可能早于手抖2-3年出现。并且,当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震颤时,大多已错过最佳干预窗口。因此,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需警惕以下三类“隐匿信号”。
1、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长期便秘、快速眼动期睡眠障碍(如梦中大喊或拳打脚踢)、抑郁焦虑等;
2、细微运动异常:手指僵硬、字迹变小(“小写症”)、步态拖沓、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
3、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疼痛或疲劳感。
李芳毅提醒,出现上述症状者或有家族史人群以及长期接触农药者,应尽早就医,进行脑超声、磁共振等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延缓病情。
预防帕金森病,记住这5条护脑法则
“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也要防‘帕’!”李芳毅总结,日常生活中预防帕金森病,人们应记住以下5条护脑法则:
1、给大脑“减负”,避免持续性高强度用脑,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晚上11点前入睡,拒绝报复性熬夜;通过正念冥想、户外运动缓解焦虑抑郁,别让情绪“过山车”打乱神经递质平衡。
2、饮食做“减法”,少吃炸鸡奶茶等高糖高脂食物,多吃深色蔬菜、坚果、全谷物,这些食物中的抗氧化成分能保护神经细胞。
3、运动是“良药”,每周保持3—5次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既能提升多巴胺分泌,又能降低炎症反应。
4、头盔保平安,骑电动车、玩滑板等运动时务必戴好头盔,乘车系牢安全带。一次脑震荡可能埋下多年后的健康隐患,别让意外伤害“偷走”脑细胞。
5、定期“神经体检”,长期接触农药、有家族史或出现手抖、嗅觉减退等症状者,建议40岁后定期做脑部超声检查,早发现异常信号。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