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领导要“脱俗”不是牌匾“脱色”的理由 | 黄河时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04:00    

“红色代表火,比较火热,人到里面比较亢奋,所以咱们去红去蓝。”

三河禁用红蓝黑门头牌匾一事,虽然没能等到当地权威部门的回应,却意外等到了内部人士的“揭秘”。

据大风新闻报道,4月14日,有商户提供了一段2024年10月底,据称是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在某市场关于“广告牌改底色”的现场谈话。这段视频中,这位刘姓负责人直言“按书记的要求,那是东山中水西城,西边打造的是学院风、国际化。”“所以去红去蓝,蓝色太俗,所以你要暗色调。咱们在今后设置牌匾时,一定要改正。”“咱们不能把市场变成农村大集”。值得关注的是,这段视频拍摄自本轮舆情之前,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当地官方视角对“牌匾换色”的工作思路。

总结下来这位刘姓负责人的讲话,不难发现,当地所对标和追求的就是通过对牌匾的重塑来打造一种高度都市化的商业环境。诚然,追求更高层级的城市氛围本就是地方政府的应尽之责,这点无可厚非,然而,为什么在已经实现高度都市化的地区很少出现这种收缩性政策,在一些“追赶型”地区此类离谱操作却常常出现?

这是因为那些真正都市化的城市,他们成功的密码不在“强管理”而在“软服务”,不在那些面对市场主体时傲慢的公权力而是无事不扰和有求必应的诚恳,是对不同的细分领域时,多元和个性的商业文化的包容。

而反观一些地方政府,相比日复一日、久久为功地搭建营商环境,默默无闻地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幕后功夫,这种最外显、最容易见成效的整齐划一的大行政管理才是最容易“出彩”的。然而,那种更多元的创新氛围和更高级的城市容貌,靠的应该是属地政务服务和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而不是让商家配合演出。

三河此次风波,表面上看是容不下一个小小的牌匾,而内里则是容不下那种静水流深、水到渠成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也是眼下不少“追赶型”城市的通病。

就像那段视频里,这位负责人指出了当地市场容貌中的种种不足,却唯独没有反思这种不足到底出自何处——是不是当地的人文氛围与营商环境的紧绷,没有能力培育出更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值得关注的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提到,当地商户“有人被拆,有人自主整改,有人观望”,权力的随意性必然伴随的就是市场主体的预期不确定性,对立身之本尚存不安,何来心力去追求领导口中的脱俗和高级呢?

要知道,真正的高级与脱俗不是对法治与程序的越界,也不是对群众喜闻乐见的不屑,而是一种扎根在深入了解群众和各市场主体的所需所想的“俗”之上而迸发出的创新环境。

什么是都市化?什么是脱俗?答案不该只由领导们来回答——临街的商铺,叫卖的小贩,流动在“大红大绿”的市井之间的人群,他们都是定义都市化与脱俗的第一人称,而他们在市场规律中自发演变出来的人间烟火气就是最好的城市容貌,而非被公权力改造与被迫接受的对象。

由此,需要追问三河市的是,相比牌匾被换色,更重要的是,到底是什么让严肃的公权力掉了色?

这样的追问既需要三河市的回答,也值得更多的“三河市们”引以为戒。

相关新闻:

三河官员称因红色烦躁蓝色俗,三河牌匾变色疑因领导说要脱俗

评论员:李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