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远阳山:“阳禺夜话”护平安 释法解忧促和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05:00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清远市阳山县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阳禺夜话”工作模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听民情、解难题、促平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应急变常态,捕捉矛盾纠纷“弱信号”,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化联动”

抓好“阳禺夜话”的组织实施

为进一步抓好“阳禺夜话”的组织实施,阳山强化制度化保障,制发《阳山县“阳禺夜话”工作方案(试行)》。

全县13个乡镇均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阳禺夜话”工作领导小组;深化网格化覆盖,结合“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作用,1865名网格员活跃在全县979个网格,当好信息员、宣传员、情报员、调解员,走村串户收集信息,掌握邻里动向。

同时通过“粤平安”综合网格平台高效开展网格事件上报、处置工作,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

在大崀镇,该镇每周至少组织1次镇村干部、网格员、信息员等多方力量“进网入格”,以拉家常的方式实现群众意见在网格收集、难题在网格解决。“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让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快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方能实现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和全覆盖。”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阳山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阳禺夜话”工作模式。图为杨梅镇镇村干部在夜间农闲时间下村走访。

在杨梅镇,坪洞村部分村民在“夜话”中反映村小组入口道路坑洼不平的问题;杨梅村根竹村小组村民反映企业欠薪……

为了解决民生难点,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该镇村级组建6支“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信访信息员”组成的“和事佬”队伍,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做到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问题。

最终,坪洞村反映村小组入口道路坑洼不平的问题,相关部门、村委积极回应解决;杨梅村根竹村小组村民反映企业欠薪,该镇综治中心吹响“中心”哨,联合派出所、司法所、人社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工作,问题得以解决……

杨梅镇组成的“和事佬”队伍化解纠纷是阳山县专业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阳山积极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县级组建涵盖“法律顾问+专职调解员+行业专家”的“金牌调解员”人才库,目前入库人员共112名,同时在7个行业调解组织、201个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上统筹吸纳全县1142名人民调解员按需调解。

行动以来,通过“金牌调解员”或人民调解组织参与矛盾纠纷调解55宗,成功53宗,调处率100%。

“夜话三步法”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阳山坚持把开展‘阳禺夜话’实践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平台,用好‘夜话三步法’,面对面协商具体解决方案,能当场解决的立刻拍板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现场明确解决期限,无法解决的向事权主体耐心解释争取理解。”阳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阳山以群众的需求为“圆心”,创新探索问题收集、研判、处置闭环机制,画好精准服务群众的“同心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知民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阳山“入户听”知民情,争做群众“贴心人”。“夜话”主题广泛,涵盖婚恋家庭、邻里关系、欠资欠薪、山林土地等方方面面,但最多的还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党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定点谈话、茶话会等形式,聚焦婚恋家庭、邻里关系、欠资欠薪、山林土地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领域,对群众反馈问题认真听、详细记,填写《“阳禺夜话”走访登记表》,对收集到的线索问题按紧急程度、难易程度分类处理,全面建立群众诉求台账。行动开展以来,入户走访超3000户,覆盖群众1.13万人次。

阳山“分类办”快响应,对群众反馈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矛盾纠纷问题,如不能现场解决的,由乡镇综治中心进行分流交办,并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效;如镇级不能解决的,及时流转到县级综治中心协调解决,做到“简单矛盾村级调、复杂矛盾镇级处、重大矛盾县级解”。

阳山“回头看”抓落实,建立群众诉求办理闭环工作机制,县级综治中心发挥“中枢”协调和督查“利器”作用,对已经达成调处协议的当事人不定期开展跟踪走访、定点面访、重点约访等“三访”活动,并收集群众对夜话的意见建议,确保矛盾纠纷“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目前,共收集各类矛盾纠纷高发领域的社情民意760余条,其中精准识别“弱信号”87条,当场解决回复率达85%以上。

打造“夜话+”工作品牌

凝聚多元化解整体合力

工作开展过程中,阳山还持续加强创新实践,积极推动“阳禺夜话”与法治宣传教育、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度融合,凝聚多元力量,因地制宜打造“夜话+”工作特色品牌,有效拓展延伸“平安夜话”工作触角和工作成效。

青莲镇探索“夜话+高峰义警”模式,充分发挥义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运用“背对背调解、面对面言和”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调处成功率达100%;

岭背镇建立“夜话+老行专”矛盾纠纷调解品牌,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优势,设立“老干部调解室”,目前已成功调解情况复杂、针对性强的矛盾纠纷问题12宗;

杨梅镇组建镇村两级“和事佬”队伍(镇级为“领导班子+专职调解员+专业法律顾问”的组合模式,村级为“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信访信息员”的组合模式),邀请村里“五老”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等威望高、熟悉当地风俗环境的“说事”能手加入“阳禺夜话”宣讲队伍当中,提高工作质效。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