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艺评|卜翌:从流量驱动到文化深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06:00    

“魔都的美术馆博物馆现在都哈灵!”这是近来笔者偶遇的多位观众不约而同的赞叹。有意思的是,上述评价恰恰印证了近两年在上海悄然发生的一场文化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沪上已拥有百余家公立、民营美术馆和数十家综合性博物馆,2024年的数据显示,上述场馆总共接待观众量超2800万人次。在过去的几年,这些场馆通过地标性建筑与空间叙事、策展模式创新和IP运营深化等多维度,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近两年,他们更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从早期依赖“网红展”吸引眼球,到如今以学术深耕到跨界破圈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文化集群。

2019年11月,西岸美术馆开幕,同时宣布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始5年展合作项目。之后不到两年,浦东美术馆开幕,开馆大展合作方英国泰特美术馆拿出了百多件珍贵藏品,包括镇馆之宝《奥菲莉娅》。从那时起,上海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观众人次就呈现了爆发式增长,但这一阶段的“流量狂欢”背后,既有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激增,也暗含了早期展览策划的“流量焦虑”。各种“网红展”一时层出不穷,虽在短期内拉动人潮,终因内容深度不足被诟病为“打卡式消费”。

2023年度,上海博物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成为转折点。这是上博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这场收费特展以52件西方艺术史重磅展品吸引了超42万人次参观。调研显示,观众已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 观众审美的觉醒倒逼机构提升策展深度。

到了2024年后,上海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展览策划明显转向内容深耕,从“展品堆砌”进阶到学术叙事重构。

诸如浦东美术馆自开幕以来,便以国际化视野和优质展览赢得了广泛赞誉。其引进的《卡拉瓦乔:奇迹与光芒》等展览,通过深入研读,构建清晰的叙事线索,引导观众理解展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历史意义。同样,以上博东馆为代表的公立机构的转型皆体现在全球视野的本土化建构上。《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均成为现象级IP。前者通过132件文物系统梳理古蜀文明,后者作为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不仅展出大量珍品,更通过与本土学者合作推出“中埃早期文明对比”讲座,将展品置于人类共同遗产框架下解读。此类展览正是依托了上博的“大博物馆计划”,通过与国际顶尖机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至于民营系的代表比如艺仓美术馆在近两年的展览策划中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深度与国际化视野,尤其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作为“行为艺术之母”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不仅是艺仓美术馆的高光时刻,更成为上海艺术生态的里程碑事件。此外,如近期举办的弗朗西斯科·维佐利和谢伊·弗里施两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新展亦颇得好评,通过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引入、技术赋能的创新体验及工业遗迹空间的活化,完成了其从“流量追逐”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再以龙美术馆最近的《天地大观》特展为例,由创始人策划,以两百件商周至明清文物构建、串联起华夏文明的物质与精神嬗变。展览不仅展出西周兮甲盘、明永乐唐卡等亿元级文物,被称之为其“露家底”之举,更以学术图录、专题讲座深化历史阐释,标志着国内民营美术馆从“藏家私享”到“文明共享”的转型,也为全球私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了参考价值。

当然上海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从流量驱动到内容为王,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文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学术为根基、以观众为中心、以城市为舞台的生态重构。相信“到上海去看展”将成为新时代海纳百川的路标,博物馆与美术馆正和广大上海市民一同以自信姿态,书写着全球文明交流的“上海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