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院”景变“钱”景 “庭院+”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9:32:00    

永清村利用庭院发展温棚特色种植。

银川市乡村利用庭院发展家禽养殖。

玉海村引入绒山羊在庭院养殖增收。

星光村利用庭院改建民宿。

果蔬挂满枝头,圈舍牛羊欢鸣,民宿客流不断……自2023年起,银川市以农村庭院为“试验田”,开展高质量庭院经济试点工作,支持各县(市)区9个村相继打造了10个庭院经济项目。村民们挖掘房前屋后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休闲旅游等业态,因地制宜探索庭院经济新路径。曾经沉睡的“静资源”化作生金的“动资产”,一处处精致的小美庭院,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庭院+特色种植”打造绿色家园

出家门、入温棚,灵武市郝家桥镇永清村村民李社莲的“家门口”就业生活,让庭院经济焕发蓬勃生机。推开她家的院门,占地规整的日光温室映入眼帘,银灰色的钢架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周边民居形成独特风景。

“温棚就建在院子里,太方便了!”李社莲笑着掀开保温帘,一股裹挟着泥土芬芳与蔬菜清香的暖流扑面而来。棚内藤蔓交错攀援,翠绿的叶片层层叠叠,紫色的茄子悬挂枝头。她说:“以前总羡慕城里人上班挣钱,现在我在自家院里就能把钱挣了。”通过庭院种植,像她这样的农户年均增收两三万元。

永清村的农家庭院普遍宽敞,过去村民多以种植经果林、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效益平平。如今银川市创新推出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搭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永清村已有5家村民参与,主要种植茄子、辣椒、油菜等。每个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长60米、宽12米,建设费用11万元,其中政府补贴5万元,极大减轻了村民负担。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3年银川市给5个试点村兑现奖补资金300万元,2024年给5个庭院经济项目兑现奖补资金120万元,2025年计划再安排180万元用于庭院经济项目奖补支持。此外,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也出台高质量庭院经济奖补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在“庭院+特色种植”领域,我市重点培育高附加值品种,发展蔬菜、林果、花卉等特色作物,通过新品种推广和技术示范,实现与大田作物的差异化互补。同时探索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种植的发展模式。

如今,这些自家院里的绿色菜园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成为永清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亮色。永清村党支部书记鲁江说,如今每到果蔬采收季节,采收工人就供不应求,有效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庭院+多元经营” 孕育诗与远方

近年来,银川秉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加则加、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发展原则,鼓励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充分挖掘自有院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在西夏区兴泾镇十里铺村,村民将院落改造成“创业工坊”,面包坊、豆腐坊、麻辣条加工点等特色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农户还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热情接待八方来客。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庭院经济业态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万亩酿酒葡萄园郁郁葱葱,镇北堡西部影城游人如织。村民们巧妙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农家小院改建成特色民宿,探索出“葡萄酒+民宿旅游+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游客在这里既能品尝醇香的葡萄酒,又能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庭院经济的双赢。

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通过盘活闲置院落,打造了集观光、住宿、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整合资源统一运营,既增强了庭院经济活力,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银川市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庭院经济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农户美化庭院,与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文创工坊、采摘园等多元业态,还形成了一批网红打卡点和精品旅游线路,让乡村成为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针对部分庭院经济仍以传统种养为主、产业融合不足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谋划项目、细化支持政策、制定补助标准,以“真金白银”扶持符合条件的庭院经济。同时,采取“小而活、快而多”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微果园、微菜园、微养殖园等特色庭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持续促进兴村富民。

“庭院+畜牧养殖” 唱响田园牧歌

四月的暖阳洒在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走进村民易建秀家的小院,此起彼伏的羊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羊圈里,20余只膘肥体壮的辽宁绒山羊正在低头进餐,毛茸茸的羊尾巴在阳光下轻轻摇晃,圈舍角落,一头刚出生几天的小羊羔依偎在母羊身侧,萌态十足。

“这些‘致富羊’可是村里精挑细选的宝贝!”玉海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玉强介绍,辽宁绒山羊属绒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不仅体质健壮、适应性强,而且产绒量高,绒纤维长、细度适中、色泽洁白,经济价值较高。为调动村民养殖积极性,村里推出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每只羊补贴100元。如今玉海村已有80多户家庭参与养殖,2000余只绒山羊在农家小院里安营扎寨。

眼下正值剪毛季,一头成年辽宁绒山羊能产出1.5公斤至2.5公斤优质长绒,按每公斤240元至26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一只羊仅绒毛就能带来近千元收益。易建秀一边熟练地给羊群添饲料一边笑着说,“以前院子荒着,现在靠养羊一年能多挣好几万元!”

庭院经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创业、就地生产、改善生活,能够让“造血式”产业项目扶持更有成效,让乡村振兴战略更有抓手。张玉强说,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的步骤壮大绒山羊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在银川,像这样的故事正不断上演。贺兰县常信乡张亮村另辟蹊径,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果园、空置林带发展庭院养鸡,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指导,还根据养殖数量补贴饲料,形成“小散养殖、集中管理”的高效模式。

“以前院子闲着浪费,现在养了鸡,收入增加了不少!” 村民贾光荣一边给鸡群投喂玉米粒一边介绍说,他今年养了20只鸡,预计能增收上千元。

“小而活、快而多”的庭院经济,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我市立足农村资源禀赋,以农户庭院为阵地,从技术、资金到销售渠道,构建起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各县(市)区坚持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导向,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原则,实施高质量庭院经济试点计划,探索出“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记者 梁小雨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