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市8年来营收首降,绝味食品怎么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5:07:00    

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赴港上市计划终止、食安问题接连发生……2024年对“卤味一哥”绝味食品而言,波折颇多。绝味食品日前披露2024年年报,营收出现2017年上市以来首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34.04%,创造上市以来历史新低。而在开店策略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后,本次年报中,绝味食品竟对门店数量等这一重要经营信息未予披露。

4月10日,绝味食品回复新京报记者称,2025年,公司将推进“聚焦卤味赛道,深耕细分需求”战略,以经营业绩为评价标准,持续改善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时会把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放在首位,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

“卤味一哥”业绩下滑

4月9日,绝味食品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作为卤味上市公司中的营收榜首,绝味食品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营收下滑,净利润更是创造上市以来历史新低。

业绩下滑早已有预兆,2024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实现营收33.40亿元,同比下降9.73%,是近4年半年报的首次下滑;实现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22.20%,较上年同期145.55%的增速大幅放缓。2024年10月,绝味食品时任董事会秘书高远在湖南辖区2024年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回应称,公司盈利能力受市场环境、原材料价格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团队已在可控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提升盈利水平,持续改善运营效率。对于盈利能力的变化,公司将从多个方面探索提升方法。

针对营收、净利双下滑,绝味食品在年报中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绝味食品认为,消费行业仍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一方面,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年轻消费群体对创新品类、即时体验及品牌互动提出更高要求。

关于业绩情况,绝味食品向新京报记者表示,2024年,公司已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择机开展采购业务,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受原材料采购单价下降影响,公司毛利润有所回升。2025年将推进“聚焦卤味赛道,深耕细分需求”战略,以经营业绩为评价标准,持续改善公司的盈利水平。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向新京报记者分析,从竞争态势看,绝味食品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是行情与自身成长瓶颈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消费市场整体需求增速放缓,预包装肉制品零食凭借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渠道迅速崛起,抢占了包括绝味在内的传统卤味连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企业自身看,绝味在产品创新、满足年轻消费者即时体验和品牌互动需求上步伐滞后,在与新兴零食品牌的竞争中,未能突出差异化优势,阻碍了自身发展。

绝味食品在年报中提到,传统线下营销模式受到挑战,线上化和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对新兴消费群体更具吸引力,如何应对年轻人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卤味企业重要的研究课题。为获得更多年轻客群,绝味食品在2024年7月宣布品牌全新升级,邀请艺人范丞丞担任品牌成立以来首位全球品牌代言人,围绕“辣”推出“绝”字超级符号、全新品牌IP小火鸭、品牌口号“敢辣,才绝味”等全新视觉体系,并计划推出“小火鸭”系列形象周边。由此增加的广告宣传费等支出,也令绝味食品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3.31%,达到6.67元。

年报未披露门店数量

分行业来看,卤制食品销售作为绝味食品核心业务,2024年实现营收52.24亿元,同比下降13.67%。加盟商管理、集采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8%、38.47%,仅供应链物流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6%。从渠道来看,绝味食品线上销售收缩明显,实现营业收入5113.25万元,同比下降52.29%。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起,绝味食品曾连续5年在年报中披露门店数量,门店总数从10954家一路扩张至15950家,但在2024年年报中,绝味食品却对门店数量只字未提。绝味食品表示,伴随宏观需求和消费环境的转变,公司开店策略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把提升单店营收和保障加盟商生存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不同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门店模型。据2024年半年报,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绝味食品在年中共有门店数量14969家,较2023年末减少981家。

市场布局上,绝味食品大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市场,在新加坡、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市场的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17%至1.01亿元,仅占主营业务营业收入的1.65%。此前,绝味食品曾看好国际化业务。为加快国际化战略,增强境外融资能力,绝味食品还曾在2023年3月启动港股上市相关筹备工作。不过筹备近两年后,由于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的调整,绝味食品决定在2024年12月终止筹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事项。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当时向新京报记者分析,卤味市场竞争加剧、消费放缓,不足以支撑绝味食品到港股去做低估值、低流动性的H股发行。绝味食品决定终止赴港上市,或与卤味市场行情有关。

投资收益未见起色

多年前,绝味食品曾尝试扶持投资副业,以摆脱卤味赛道的单一性风险。2017年起,绝味食品旗下投资平台参与了对卤味品牌盛香亭、廖记棒棒鸡,餐饮品牌和府捞面、很久以前,新茶饮品牌书亦烧仙草等的投资。2021年,绝味食品提出,将重点围绕卤味、特色味型调味品、轻餐饮等与公司核心战略密切相关的产业赛道投资,探索“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2020年至2022年,绝味食品在股权投资上相继支出约5.64亿元、6.62亿元、4.62亿元,但投资活动未产生资金净流入。截至2022年,绝味食品投资的29个标的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相关净利润亏损合计近2.82亿元。2023年年报开始,绝味食品不再提及通过投资布局新增长曲线,而是称“调整了部分投资组合,突显聚焦卤味核心赛道的投资定位”。但在2024年,受被投企业利润波动影响,绝味食品投资收益为-1.60亿元,仍未转正。

不过在詹军豪看来,绝味食品当前将投资领域聚焦回卤味赛道,较此前更为明智。投资有潜力的新兴卤味品牌或预包装卤味系列零食,可能弥补偶尔未跟上节奏变化或未做出新爆品、新亮点的缺陷,快速切入新细分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竞争激烈,且消费者口味变化快,绝味食品需保证精准投资,才能快速将投资转化为实际竞争力,在卤味赛道挖掘新的增长空间。

信披违规与食安问题夹击

业绩有待提振之际,绝味食品的公司运作也有待规范。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2024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决定对绝味食品立案。截至年报披露日,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而在此前,绝味食品已多次因信披违规被监管部门警示。

2021年,因绝味食品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与和府捞面签署E轮融资股权转让协议,但直至10月第一阶段交易完成交割才对外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对绝味食品及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予以监管警示。2023年4月,湖南证监局因上述事项对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等人出具警示函,同时指出绝味食品在董事投资湖南肆壹伍基金及幺麻子、认定供应商长沙彩云公司为关联方等方面存在未履行审议程序并予以披露的违规行为。2023年8月,上交所针对后两项违规行为对绝味食品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

信披风波未平,食品安全隐患又不断出现。2024年4月,因存在微生物李斯特菌污染,绝味鸭脖加拿大公司被要求召回在当地销售的土豆片、豆干、猪蹄、鸭脖等数十种卤味产品。2024年5月,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公告称,在旺角一个零售点的抽检中,在25克经销商为绝味食品(香港)有限公司的预包装冷冻藤椒风味鸭翅中(品牌为“绝味”)检出李斯特菌,而《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规定不得检出。

2025年3月,四川省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发现,绝味鸭脖旗下门店存在22名从业人员健康证系伪造的情况,同时初步查明,有门店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四川省食品小经营店(餐饮服务)备案证过程中,提供了虚假的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涉嫌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备案问题,对相关涉事单位、个人,立案调查处理,对办理假健康证中,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等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移交公安部门处理。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涉事门店为绝味食品加盟商,与绝味食品没有股权关联,已停业整顿,绝味食品方面也在调查。

詹军豪指出,门店多和加盟模式的弊端是绝味食安问题频发的主因。门店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管理半径大,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加盟模式下,加盟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受利益驱使,在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加工操作等环节违规操作。要提升食品安全,需优化加盟管理体系,提高加盟门槛,加强对加盟商的日常监督与违规处罚力度;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门店从食材采购到销售全流程的监控,多方维护品牌声誉。

2025年4月10日,新京报记者就企业将如何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和加盟商管理采访绝味食品。绝味食品称,作为生产和销售卤制食品的公司,一直把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放在首位,会秉承守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甄选原材料,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