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8: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卞立成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何种特色?如何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更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重庆篇章?
4月29日,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汇聚一堂,共同就“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理论难题、经验做法展开交流讨论。
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中国特色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通过对比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为大家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式”与“特”在何处的问题:现代化的发展永远有一般逻辑和特殊逻辑,其中特殊逻辑和各个国家自身发展条件和现状是相一致的;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不光是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也是现代化的道路;多层次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而具体实践与“特色”概念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朱安东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我们改革还能改得动?为什么我们还能改得成?”
对此,朱安东的回答是: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发动人民、团结人民、组织人民,集中力量办成大事。”正是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教授以《关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一点思考》为题,首先从功能重构、范式转型和空间整合三个维度分析了“枢与“城”战略耦合、“减量”与“提质”动态平衡、“外部协同”与“内部均衡”立体布局的新时代重庆发展特征,为重庆的现代化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次从产业升级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城乡融合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科技创新打造内陆开放新枢纽、生态文旅彰显山水城市新魅力、民生改善构筑幸福生活新图景五个方面勾勒出超大城市现代化的“重庆样本”,最后从聚焦“六区一高地”建设,推动宏伟蓝图全面落地生根的视域,阐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的道理学理哲理。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坐拥三千多万人口。该如何把超大城市现代化做好,重庆的回答对于全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认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而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我国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在如此复杂的情况和应用场景中,重庆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此外,刘嗣方还表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道路有首创性、系统性、协同性三大特点,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讲好重庆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故事,真正彰显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理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打牢三大基础——
一是加快数据、信息等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
二是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人力资本的均衡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协调生产力结构与布局,巩固共同富裕的协调基础。
三是要推动经济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健全要素市场化定价体系,强化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保障,完善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基本经济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任毅介绍,川渝两地协同共建系统绘制18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打造了四个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她表示,未来重庆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和成都科学城双核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立足空间优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的构建,不仅是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西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卫国表示,从空间重构的角度来看,重庆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是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联结点,形成了连接东西部沿海,辐射西南腹地,贯通亚欧大陆的三维空间枢纽。这种空间重构,有利于重庆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西部内陆与全球市场的空间对接,在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紧扣“两大定位”,重庆正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毛邦松在发言中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56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51条运行线路覆盖欧亚116个城市节点。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多亿,今年一季度达到1650多亿,同比增长4.1%。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西部国际交往新前沿,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