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9:54:00
非遗文化
文化
“红缨枪闪闪亮,
紧握手中保家乡。
俺为红军站好岗,
打倒土豪斩豺狼……”
近日,在泰宁县朱口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一曲《少小报国争荣光》的梅林戏唱段清脆响起。孩子们虽带着几分青涩的唱腔,却韵味独特,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仿佛将人们带入那个热血激昂的革命年代。
这首充满红色情怀的曲目,
由梅林戏传承人黎秀珍
根据泰宁少年红军的故事新编。
为进一步提升节目感染力,学校负责梅林戏教学的贺晓薇老师紧扣曲目风格与背景故事,精心编排舞蹈,计划在今年六一儿童节精彩上演。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展示,更是红色文化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为古老的梅林戏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我第一次看梅林戏表演时,就被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吸引住了。”四年级的何诗怡眼睛亮晶晶地说道,“学了梅林戏之后,我发现它的唱腔特别有意思,每一句都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越学越喜欢。”
在朱口镇中心小学,
像何诗怡这样痴迷梅林戏的同学
不在少数,
他们在接触这门古老艺术的过程中,
逐渐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
泰宁梅林戏早期用本地一带“土官话”演唱,故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发祥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而得名。它源于徽剧,近似赣剧,结合当地特色,通过吸收本地语言、民歌小调和道士音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三百多年来代代相传,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校开设梅林戏兴趣班,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贺晓薇感触颇深,“一开始,孩子们对梅林戏了解甚少,甚至觉得它很枯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逐渐被梅林戏的魅力所吸引,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现在主动探索,孩子们的转变令人欣喜。”
在贺老师看来,
每一个参与梅林戏学习的孩子,
都是非遗传承的希望之星,
通过教学,他不仅在传授技艺,
更是在守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根脉。
近年来,泰宁县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大力推行非遗进校园“一校一特色”教育模式,让非遗在校园中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正被年轻一代稳稳接住。
来源:泰宁县融媒体中心